一是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實力的大局。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確保到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番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除了依靠經濟發展之外,別無它法,具體一點說,就是經濟的細胞——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流量計和盈利能力要增強。
雖然提高個稅起征點能夠客觀上增加居民收入,但是與翻番目標任務相比,靠個稅起征點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可謂杯水車薪。在這種情況下,當前稅收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來做文章,換句話說推進“營改增”改革、消費稅改革、資源環境稅費製度改革、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改革等改革,上述這些改革對於居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性遠遠大於稅收收入占比不到7%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從目前漸進式改革的路徑下,經濟界人士和媒體更應該關注大塊頭的“營改增”、消費稅等改革,而不能緊盯著“芝麻大小”(從收入來說)的個稅。91免费高清视频
二是構建促進社會公平機製的稅收製度改革大局。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改革財稅體製,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製,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係,構建地方稅體係,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製度。準確理解十八大對財稅體製改革的布局,其著眼點有兩個,一個是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另一個是社會公平。具體到作為調節收入分配製度重要的稅種個稅來說,應在穩步推進低收入群電磁流量計體綜合稅負降低(綜合稅製改革)的情況下,強化個稅再分配調節功能,以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公平。
當然,要實現再分配調節功能,離不開個稅稅收收入總量的增加。因為任何一個稅種調控職能的發揮,必須依賴於具體的稅收收入數額完成,一個隻有幾百億元收入的稅種是無法承擔調控收入分配職能的。這樣,單純提高個稅起征點,或許能夠減輕一小部分中產階級稅收負擔(7.7%的工薪階層),但是,一小部分人的收入提高與整個社會公平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大局重任相比,孰重孰輕?大家應該明白。 |